首页 车联网 正文
李强:2025年阿里云汽车线AI云收入将超通用算力
25-03-31 14:10:52 章涟漪 赛博汽车

“未来三年阿里计划投资3800亿来建设云和AI的硬件基础设施。”3月29日百人会上,阿里云李强重申了阿里在AI领域的决心。在采访环节,他表示,2025年阿里云汽车线AI云收入将超通用算力,这在阿里云整个汽车行业线,是一个历史性的时刻,从此一骑绝尘,未来比较长时间,收入或稳定在七三比。

图片 1.png

“未来三年阿里计划投资3800亿来建设云和AI的硬件基础设施。”3月29日,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2025)上,阿里云智能集团副总裁、AI汽车行业总经理李强重申了阿里在AI领域的决心。

其中,在汽车领域,他再次强调,阿里一直秉承着希望成为产业的水电煤,未来不仅要把通用算力,还有智能算力,服务到包括中国在内的全球各个地方。

“我们AI云的收入在2025年会超过通用算力的收入。”在采访环节,李强表示,这在阿里云整个汽车行业线,是一个历史性的时刻,从此一骑绝尘,未来比较长时间,可能会稳定在七三比。

01

全民智驾提速,对云端算力要求提升

2009年,云计算第一次在中国开始出现。

“当时中国新能源车产量只有几千台”。在李强看来,中国云计算与新能源汽车的蓬勃发展,脉搏是高度同频的。

过去油车时代,很少提到智能网联概念,对云端需求量也比较少。伴随着新能源车出现,汽车智能化蓬勃发展,对云的需求也越来越旺盛。特别是过去三年,中国汽车产业智能化进程明显加快。

“我们迎来了很多挑战,也面临着非常大的机遇。”李强称,今年过年以来,伴随着DeepSeek的出现,让所有产业,包括汽车产业,对算力需求突然间呈几何倍数增长。“我们基本从上班第一天开始到今天,一直在为所有企业在提供算力,大家过去一年的规划突然变到一个月之内就要把算力保供起来。”

图片 2.png

在他看来,今年是全民智驾提速的关键一年。

为此,阿里也已经做了长足的准备。

李强指出,对于云的核心本质,阿里云的定义是把一个数据中心像一台计算机、一台笔记本电脑一样去使用。“不仅要在国内使用,还要覆盖全球。我们的目标,是把充沛的、绿色的、性价比更加合理的算力、送到全球的每一个用户手里。”

实际上,早在2009年,阿里便开始布局云业务,从为集团内部提供计算、存储和网络基础服务,以满足电商主业的增长需求,一步步发展至今,主要经历了四个阶段。

先是2009年-2014年建设期,首任总裁王坚带领阿里云开启“从0到1”的突破,团队自主研发分布式操作系统“飞天”,并于2011年正式对外提供公共服务,飞天系统初期主要承接淘宝、支付宝的算力需求,支撑“双11”峰值交易,验证了技术可靠性。

图片 3.png

阿里云发展历程。图片来源:华创证券

2014年至2018年,胡晓明接任后的阿里云从技术部门转向市场化运营业务进入扩张期,并发布出海计划。

2018年至2023年,随着国内公有云需求逐渐进入增速放缓期,“政务云”+“低价”抢夺市场,阿里云也进入调整期。

至2023年以来,在吴泳铭接任后,阿里云确认了“AI驱动、公共云优先”战略,开始用“AI+公有云优先”重构增长逻辑。其中汽车,是重要组成部分。

图片 4.png

“从2020年至今,经过5年发展,中国汽车产业的公共云,在云上的占比实际是从40%不到的水位,现在到今天已经接近65%”。李强称,之所以要上云,是希望通过公共云像大江大河一样的算力土壤,帮助企业在创新上提速,“因为最新的技术、最新的科研成果一定是优先甚至仅诞生在公共云上”。

02

阿里云要把大模型变成产品力和生产力

时间进入AI时代,在汽车领域,阿里云与车企主要聚焦两件事。

图片 5.png

第一是把汽车产品本身做好,把大模型变成产品力。

这包括智能驾驶和智能座舱两部分。其中智能驾驶方面,阿里云主要协助车企实现自动驾驶大规模算力需求。

早在三年前,阿里就已经开始帮助小鹏汽车在乌兰察布建第一个中国超大规模的算力中心,到如今已经翻了几倍增长。此后,阿里也陆续帮助比亚迪等企业做大量的算力储备和提供,加速他们在自动驾驶领域从研发到落地上车进程。

“去年12月底,我们摸排了全球车企的算力,既是一个小小的遗憾,也是未来我们很大的增长机会。”李强称,特斯拉一家算力几乎与国内主要做自动驾驶的主机厂算力打平。这意味着特斯拉有更多冗余、创新和试错的机会。

图片 6.png

如今,阿里云也收到了很多车企的邀请,希望可以为其做三年的规划,能够建成与特斯拉当前当量相匹配的算力。

但他也坦言,首先要找到一个可以容纳10万张卡的机房和能耗的地方不容易。不过,这也是云计算公司的重要工作。

第二是让整个企业变得更加智能,把大模型变成生产力。

阿里云利用编码助手“通义灵码”,帮助比亚迪、小鹏、蔚来、一汽等车企做了30%以上的代码优化。这意味着,有三成代码不需要人去编写,而通过通义灵码这样的工具实现。

不过,伴随着超大规模算力的建设和使用,李强也表达了担忧。

“过去所有云公司在给车企或者解决方案商提供算力时发现,不管是阿里云还是其他供应商,提供的算力最终铲子都是英伟达,这意味着对于车企的风险是0和100%。”因此,李强也表示,当前做得很重要的事情,就是把异构的充沛算力和供应链给周围车企来进行保供。

他指出,车企除了希望有极致的世界级的云和大模型,还要有异构的全球充沛的智能算力,不仅是国外的GPU算力,也有国产芯片的GPU算力,两方的保障,让自动驾驶迭代能够更加迅速。

未来三年阿里计划投资3800亿来建设云和AI的硬件基础设施,正是为此在做准备。

03

海内外开花,帮助车企进入智能化新世界

“我们的使命是在全球范围内将云算力打造为数字时代的基础设施,如同电网和水网,以高效率、低成本和绿色的形式传递到每个需要它的人那里。”李强在采访时如是表达了在汽车领域的目标。

图片 7.png

在他看来,汽车领域的“水电煤”在过去是马力、电力,未来算力将是核心驱动力。无论是自动驾驶、智能座舱,还是机器人、飞行汽车等领域,算力需求呈现双重特征:既需要云端支撑原始模型训练,又要求车端实现互动和反馈。

“未来机器人走进千家万户时,我们相信有一些相对较长的,可能1秒、2秒的延时动作,需要通过云端做算力匹配。端侧的算力永远是有限的,而云侧的算力是无限的。”李强指出,阿里云“水电煤”的定位,正是为行业提供这种普适性的基础能力。

在李强看来,汽车行业正在进入非常繁荣的AI新世界,需要强大生态体系作支撑,没有任何一家主机厂可以完全脱离其他供应商,做到完全闭环。自动驾驶领域自研与采购方案并存将是主流。

在此之下,李强认为,这种产业格局会加速车企和供应商创新步伐,出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景象。毕竟,自研能力不一定打得过供应商,而供应商要想获得车企认可,需加倍努力拿出真本事,从而形成正向循环。

阿里云则在其中提供云算力,不止国内,还有国外。

图片 8.png

在车企纷纷发布出海战略的当下,李强称,阿里也很有优势。

早从2014年开始,阿里云即开始出海建设,陆续在新加坡、法兰克福等地建设数据中心,并协同菜鸟、高德等生态企业深耕海外合规,已经积累了十年经验。

他指出,2024年,很多车企在沟通后,很快切换到阿里云,这主要得益于三方面考虑。

一是统一的服务,阿里云以小时为单位进行响应;二是国内外同一套人马、同一套技术栈;三是性能提升的前提下,在全球部署下可以实现20%左右成本下降。

同时,阿里云还严格遵循《网络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及海外当地法规,去做个人隐私的保护和设置。

“2025年是AI提速非常重要的一年。”李强称,如果“AI”不是人工智能的意思,他希望是“Accelerate Industry(加快工业发展)”。“因为阿里云的存在,我们能够帮助车企加速进入智能化的新世界,这也是我们的使命”。


评论: